劉玠(劉瑜)
- 编辑:鳩形鵠麵網 - 67劉玠(劉瑜)
建築、機械、電氣3個專業而論,湖北工業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誰更牛?
機械、建築是武漢科技大學,但是電氣是今年武科大新開的專業,第一屆招生,所以不太清楚。電力將是湖北工業大學不好的。
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具有出色的學科優勢和良好的辦學條件。機械工程是學校的主導學科之一。學院建成了1個博士後研究流動站(機械工程)、1個省級重點學科(機械工程)、2個博士點(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電子工程)。碩士點5個(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製造自動化、車輛工程、流體機械與工程)2個工程碩士批準領域(機械工程、工業工程)。同時,大學還建立了一個國家級機械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湖北)機械傳動與製造工程重點實驗室;2個中央和省級聯合建設實驗室(機械基礎實驗室、流體力學基礎實驗室);1個學校級實驗中心(機考實驗中心)。
學院擁有一支進取、工作精幹、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20人,其中湖北省教職工1人、博士生導師12人,楚天學者3名特聘教授、教授24人、副教授45人。擁有博士學位的38名教師。近年來,教師隊伍中有4人獲得了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9人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學院重視科研和創新,科研工作取得了成果。近年來,承擔了國家“11-5”科技支持計劃、“863”計劃等50多個大型科研項目,每年平均科研經費2000多萬韓元。國內外發表論文1000多篇,出版教材和著作40多本。國家科技進步獎2個,省部級一等獎5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7個。科研促進教學,教學提高科研形成了良好局麵。
學院重視教學科研隊伍建設,已形成了8個具有穩定教學研究方向的隊伍。其中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孔建翼教授擔任負責人的機械基礎教學團隊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主要負責機械基礎教學研究工作。該隊指導的學生近年來在機械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麵有了明顯提高,在各種比賽中成績突出,獲得了30多人的比賽獎。近年來,該隊承擔了20多個各類教育、科研項目,獲得多個國家、省級獎項,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教育隊。
機械液係統與控製教學研究小組由博士生導師、全國機械學會理事、湖北省流體傳遞學會副理事長陳奎生擔任負責人,該小組有3名教授、4名副教授,負責機電與流體傳動與控製專業模塊的教學研究工作。主要依靠鋼鐵產業對大型複雜的機械液係統及其控製技術進行研究,解決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和重大難題,其中帶鋼靜電油控製和軋機液壓控製研究應用於武鋼、加固、鞍鋼等幾十家大型鋼廠,對提高我國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將這些成果應用於教學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自製實驗設備15台(套),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效果好,很多學生成為了主要助手。省部級以上獎7個,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個,中國冶金科技獎1個,中國機械科技獎1個,上海市發明選拔賽一等獎1個。發表教學、科研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3份。
博士生導師、中國金屬學會冶金設備分會主任、湖北省金屬學會冶金設備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著名貢獻專家、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獲得者、武漢市第一屆優秀科技工作者、目前湖北省機械傳動與製造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宇英教授擔任負責人的機械設計與理論教學團隊有3名教授、3名副教授主要負責機械設計和理論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以大型冶金機械設備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研究非線性和多變量係統的狀態識別方法,研究故障機理研究和綜合智能工況監測與故障診斷係統、起重機等金屬結構的疲勞壽命分析等。省部級獎7個,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2個,中國冶金科技獎2個。申報或批準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1項許可專著1份。發表了130多篇教學、科研論文,SCI、EI收錄了23篇。
楚天學者、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自動化學分會理事、中國高校製造自動化研究會理事張華教授為負責人的工業工程與製造係統教學研究組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主要負責工業工程與製造係統工程教學科研。作為國內最早研究綠色製造的單位之一,出版教材、學術論文2份,發表教授科研論文70餘篇。
學院以質量工程建設為導向,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實踐、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繼續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以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教育為核心,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引入國際知名大學的通識教育經營理念,構建大氣係統類教育平台。學生掌握機械、電氣、液體、測試、材料、計算機、管理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綜合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學實驗能力、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近年來,有國家精品課程(機械原理)、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特色專業(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國家教育隊(機械基礎教育隊)。
機械自動化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2749人,碩士研究生204人,博士研究生28人。學院以鋼鐵行業為對象,經過多年的建設,在冶金機械、綠色製造、機械液係統及其控製等方麵形成了優勢,建立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化應用和產業開發有機結合的教育科研體係。
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學院也注重
學生在校期間的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和提高,學院學生在機電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麵得到明顯提高,2006年學校組織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們的學生動手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學院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建立了密切的聯係,每年選派優秀本科生、研究生出國學習深造。舉辦的“武漢科技大學——休斯敦大學學生論壇”表明學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學院的畢業生中已有2位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成為各類專家、政府領導、企業老總。如劉玠,64屆冶金機械畢業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美國鋼鐵工程師協會會員,原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蘇義腦,76屆礦業機械專業畢業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獎勵地礦專業評審組專家、國家科技部863計劃海洋領域820主題專家組專家、北京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
機械自動化學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堅持走內涵發展、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立足冶金顯優勢,服務地方求發展,不斷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團結進取,紮實工作,開拓創新,向高水平的學院而努力奮鬥。
劉玠的簡介
(1943 .11.22-- )籍貫:安徽省舒城縣職稱/職務:研究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董事長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